第九十八章 太清宫(2 / 2)

青囊尸衣3残眼 鲁班尺 1803 字 3个月前

古空禅师微微一笑:“比你想像的要大得多。”</p>

次日,有良辞别了古空禅师,带着媚娘下衡山,在山脚下的摄影部冲洗了憨叔的胶卷,里面只有这一张《敦煌梦魇图》照片,随即登上火车直奔甘肃而去。</p>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与新疆三省区交汇处,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所包围,称之为“沙漠中的绿洲。”</p>

黄昏时,夕阳殷红,大漠孤烟,旅人思乡,荒凉如斯。</p>

古城东南数十里有座鸣沙山,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大大小小的洞窟735个,有禅窟、柱窟、龛窟、坛窟、像窟、佛窟以及瘗窟等。</p>

北面的一些洞窟有僧侣们在此修行,远远的便听见木鱼诵经之声。</p>

有良举目望去,鳞次栉比、重重叠叠的洞窟犹如蜂巢似的镶嵌在刀削斧劈的崖壁上,窟前栈道蜿蜒曲折,阁楼巍峨兀立,铁马风铎悬响,与清东陵相比又是一番景致,同样的恢弘壮观,令人自心底里发出震撼。</p>

东面有一座小庙,那里大概就是古空禅师所说的太清宫道观了,当年由王道士所建,1930年的某个时候,薛道禅曾经到过这里。</p>

“福生无量天尊,施主从何而来?”太清宫门口一位年轻道士问道。</p>

“俺是来找人的。”有良答道。</p>

“不知施主所寻何人?”</p>

“这个”有良也不知从何说起,“大约六十年前,此地有个叫王圆箓的道长,不知现在否有徒弟还在?”</p>

“那位王道长贫道也听说过,就是他发现的藏经洞,不过他好像并没有传人啊。”那道士答道。</p>

“没有?”有良闻言心里凉了半截儿,一开始就出师就不利啊。</p>

那道士见有良失望的样子,想了想说道:“天色已晚,施主以随贫道入观暂住一宿,明日再走不迟。”</p>

“那就有劳道长了。”有良望着暮色中的戈壁滩,确实也无处去。</p>

“只是我们观里过午不食,施主若带有干粮请自便。”</p>

“少一顿没关系。”有良心情沮丧,反正也没什么胃口。</p>

“喵呜。”媚娘在背囊里委屈的叫了一声。</p>

“咦,施主还带着猫?”道士诧异道。</p>

“嗯,它一直跟着俺。”</p>

“请随贫道来吧。”道士领着有良走进了太清宫,名义是“宫”,其实就是几间破房子而已。</p>

有良解开背囊放出媚娘,说道:“你自己去找吃的吧。”</p>

媚娘伸了伸懒腰,一瘸一拐的出去了。</p>

观内还有一老道士,正在蒲团上闭目打坐。</p>

“小施主,远道而来的吧。”老道士睁开了眼睛。</p>

“俺是从衡山来此地寻人的。”</p>

“哦,不知所寻何人?”</p>

有良重复了一遍对年轻道士说的话。</p>

“王圆箓道长,他在1931年就去世了,葬在前面不远的那座道士塔内,后来因战乱不休他的徒弟们也都各散东西不知所踪。孩子,这些都是五六十年前的旧事了,你何故要打听呢?”老道士不解的问道。</p>

“俺是受人之托来此地的。”</p>

“这么多年了,请问是受何人之托?”</p>

“是一位薛老先生,他当年曾经与王道长有过一面之缘,现在年纪太大了,所以让俺来跑一趟。”有良回答。</p>

“怪不得呢,只惜岁月不再,早已物是人非了。”老道士唏嘘不已。</p>

有良走出道观,清凉的月光下,依稀见远处有一座高大的道士塔,于是踏着月光朝塔走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