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第六篇 防御(3)(2 / 2)

要塞应平均分散地设置还是成群地设置;

设置要塞时务必考虑的地理条件。

就要塞线的几何形式来说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比如:这些要塞应成一线配置,还是成多线配置,也就是说,要塞重叠配置的作用大还是并列配置的作用大;应棋盘式配置,还是直线式配置,或要塞线像要塞本身的形状一样具有一些凹进去的和凸出来的部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枝节问题,就是说,是一些不必加以考虑的问题,当人们提到更重要的问题时,就一定不会再去谈论它们了。我们在这儿所以谈到这些问题,只是因为在有些书本上不但谈到这些内容贫乏的东西,并且还认为它们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了把问题讲得更清楚,我们只想提一提南德意志对法国,即对上莱茵地区的关系。如果我们不去考虑构成南德意志的各个邦的情况,只把它看成是一个整体,从战略上来决定构筑要塞的地点,那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就会出现,因为从莱茵河通往弗兰肯。巴伐利亚与奥地利的腹地有无数漂亮的大路。虽然在这些大路上并非没有比一般城市大得多的大城市,比如纽伦堡。符次堡。乌耳姆。奥格斯堡。慕尼黑等,但如果不打算在所有这些城市中都构筑要塞,那就必须有所选择。此外,即便人们根据我们的观点,认为主要应在最大最富庶的城市构筑要塞,他们也还是不得不承认,由于纽伦堡和慕尼黑的位置不同,这两个城市具有明显不同的战略意义。因而,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不在纽伦堡而在慕尼黑地区的一个地点,即便是比较小的地点构筑要塞。

至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作出决定,也就是说,怎样回答第一个问题,请读者参阅我们论述一般防御计划与选择进攻点问题的那几章。哪里是最自然的进攻点,哪里就是我们尤其应构筑要塞的地方。

因而,在敌国通往我国的许多主要道路中,我们将首先在那些最直接通往我国心脏的道路上构筑要塞,或在那些由于穿过富饶的地区或靠近通航的河流因此最便于敌人行动的道路上构筑要塞。这样,这些要塞就能阻止敌人的前进,或当敌人企图从要塞侧旁通过时,我们当然就可获得威胁他翼侧的有利的机会。

维也纳是南德意志的心脏,只从对法国作战这个角度来看(假定瑞士和意大利都是中立的),慕尼黑或者奥格斯堡作为主要要塞显而易见会比纽伦堡或符次堡起更大的作用。如果同时还考虑到从瑞士经过提罗耳来的和从意大利来的道路,这一点就更清楚了;因为慕尼黑或者奥格斯堡对这两条道路来说总可以起到一些作用,而符次堡与纽伦堡对它们却差不多完全不起作用。

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个问题:要塞应仅仅设置在边境旁边,还是应该分布在全国。首先必须指出,对小国来说,这个问题是多余的,因为战略上可以称为边境的地方,在小国几乎就是整个国土。国家越大,考虑这个问题越有必要。

对这个问题的最自然的回答是:要塞应设置在边境附近,因为要塞应该用来保卫国家,而守住了边境也就保卫住了国家。这一看法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从以下的探讨中可看出这个观点有很大的局限性。

只要主要指望外来援助的防御,都尤其重视赢得时间。这种防御不采取强有力的还击,而是采用缓慢的抵抗行动,它主要的利益更多地在于赢得时间,而不在于削弱敌人。假如其他一切情况相同,敌人攻占分布在全国的。彼此相隔很远的要塞比攻占密集在边境附近一线上的要塞所费的时间要长一些,这也是极自然的。其次,凡是想通过使敌人拉长交通线与生活遇到困难而战胜敌人的一切场合,也就是说在那些可以主要靠这种抵抗方式的国家中,仅在边境附近设置要塞是完全错误的。最后,如果考虑到下述情况,那么就可看出在腹地设置要塞多少总是有道理的。这些情况是:只要条件允许,在首都构筑要塞必须看成是首要的事情;各个地区的首府和商业中心,根据我们的原则也需要构筑要塞;横贯全国的山脉。江河与其他地形障碍都有利于设置新的防线;有些城市天然地势险要,需要构筑要塞;最后,某些军事设施,比如一切兵工厂,设置在腹地就比设置在边境附近有利,而且因为它们很重要,的确值得用要塞来掩护。我们认为,在那些有很多要塞的国家中,即便把多数要塞设置在边境附近是正确的,但是在腹地完全不设置要塞,这毕竟是个严重的错误。很显然,法国就犯了这个错误。要是某个国家的边境地区完全没有大城市,只在深远的后方才有大城市(比如在南德意志这种情况就特别明显,在施瓦本几乎根本没有大城市,但在巴伐利亚却有很多大城市),那么是否只该在边境附近设置要塞就更值得怀疑了。我们认为,没必要根据一般的论据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说,在这种场合必须考虑具体情况才能作出结论,另外我们请求读者注意本章最后的结论。

第三个问题是,要塞主要应成群地设置,还是主要应该分散地平均分布。如果对各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考虑,那么在这方面很少会有问题。但我们并不因此就认为这是无意义的枝节问题,因为由距离一个共同中心只有几日行程的两三个或四个要塞组成的要塞群,当然能让这一中心和在该地的军队增强力量,因此,只要其他条件容许,人们一定会力图构筑这样的战略棱堡。

最后一个问题是对于决定设置要塞的地点的其他地理条件。要塞设置在海滨。大江河的两岸与山地,能加倍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必须加以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前面已谈过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地理条件应该加以考虑。

如果一个要塞无法直接设置在江河的岸上,那最好不要把它设置在江河附近,而要设置在离江河十到十二普里的地方。因为不这样的话,江河在我们上面提到的一切方面都会制约与影响要塞发挥作用的范围。

在山地就没有这种情形,因为山地不会像江河那样把大部队与小部队的行动限制在几个点上,但在山地的向敌一面设置要塞是不利的,因为这样很难替要塞解围。如果把要塞设置在山地的背敌一面,那就会使敌人的围攻极困难,因为山地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我们请大家看一下1758年围攻阿里木次的例子。

难以通行的大的森林地与沼泽地的情况是同江河类似的,这是不难理解的。

位于难以通行的地形上的城市是否应设置要塞,这也是一个常常被人提起的问题。因为这种城市用少量的费用就能筑成要塞进行防守,换句话说,这种城市同通行不困难的地形上的城市相比,付出一样多的人力物力,可以成为坚固得多而一般难以攻克的要塞。同时,因为要塞的使命更多的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所以似乎没必要去过多地考虑那种以为很容易把这种城市封锁的意见。

最后,如果回过来再考虑一下我们所提出的如何在全国构筑要塞的极简单的理论,我们可以说:这种理论建立在一些直接关系到国家根基上的重大而长远的事情与条件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理论不可能有关于战争的流行一时的时髦观点。空想的战略妙计与只适合于暂时的个别需要的观点;这些观点和妙计对为了使用五百年。甚至一千年而构筑的要塞来说是错误的,如果按照这些观点行事的话,只会引起无可挽救的结果。腓特烈二世在西里西亚境内苏台德山的一个山脊上建筑的西耳贝尔堡要塞,在情况完全变化了之后,就几乎失去了它的全部意义和作用;而布勒斯劳如果始终是一个坚固的要塞,那么在任何一种情况下,不论是对抗法国的军队,还是对抗俄国的军队。波兰的军队和奥地利的军队,它都能继续保持它原来的意义与作用。

请大家别忘记,我们进行这些考察并不是针对一个国家完全从头构筑要塞的那种情况提出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考察就没用处了,因为从头构筑要塞的情况是很少的,甚至是压根儿没有的。我们实行的这些考察对设置任何一个要塞都是有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十二章 |防御阵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只要我们利用地形作为防护手段,那么在上面接受会战的阵地就是防御阵地,至于当时我们的行动是以防守为主还是以攻击为主,这是没关系的。仅仅从我们关于防御的总的看法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人们可以进一步把一支向敌人前进的军队在敌人挑战而被逼应战时所占领的任何阵地,也叫防御阵地。实际上,大多数会战都是这么发生的,在整个中世纪,就没有其他的会战。在战争中大多数阵地都是这一类阵地,对于这种阵地,我们只要指出阵地的概念是同行军的野营地不一样的就够了,但我们这儿所谈的却不是这一类阵地,那些专门叫做防御阵地的阵地必定还有同这一类阵地不同的地方。

在一般阵地上决战时,时间概念显然是主要的;相向运动的双方军队在进行决战时,地点是次要的,它只要不特别不合适就行了。但在真正的防御阵地上进行决战时,地点概念却是主要的,因为决战是在这一地点进行的,或者更确切点说,主要是运用这一地点进行的。这里指的只是这种阵地。

这时,地点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这个地点可以让配置在这里的军队对整个防御起一定的作用;其二,这个地点的地形可以作为掩护与加强这一部分军队的手段。简略地说,前者是战略意义,后者是战术意义。

假如我们想说得确切一些,那么防御阵地这个概述,只是从上述战术意义的角度提出的,因为,如果从战略意义的角度来看,军队即便不利用这一地点的地形进行防御,而是采取进攻行动,也可以对整个防御发生这样的作用。

上述两种意义中的第一种意义,即一个阵地在战略上的作用,往后在研究战区防御时才可以得到充分的说明。我们在这里只想谈现在可以谈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两个非常近似因而常被混淆的概念,即对阵地的迂回和从阵地的侧旁通过。

对阵地的迂回是指绕过阵地的正面,这种迂回有时是为了从翼侧乃至在背后攻击这一阵地,有时是为了切断这一阵地的退却线与交通线。

前一种情况,就是翼侧攻击与背后攻击,是战术范围内的行动,在军队的机动性很大。一切战斗计划都或多或少地以迂回和包围为目的的今天,每个阵地都务必对此有所准备。一个名副其实的坚固阵地不仅应该有坚强的正面,而且当翼侧与背后受到威胁时,应至少还能在那里组织有利的战斗。这样,阵地不仅不会由于受到旨在从翼侧或背后袭击它的迂回而失去作用,而且在这时发生的会战中能发挥它原来的作用,同时通过会战仍能给防御者带来阵地在一般情况下所能提供的利益。

如果阵地遇到进攻者旨在威胁退却线与交通线的迂回,那么,这就是战略问题了。这时问题在于阵地能坚持多久与是否在保障交通线和退却线方面优于敌人,而这两点都取决于阵地的位置,也就是说主要取决于双方各自的交通线与阵地构成的角度。任何良好的阵地都应当在这方面保障防御的军队占有优势。无论如何阵地应该不致因遭到迂回而失去作用,与此相反,至少应使进行这种迂回的那部分敌人军队不起任何用途。

但是,如果进攻者不去理睬在防御阵地上等待的敌人军队,而用主力从另一条道路前进,去追求自己的目的,那这就是从阵地侧旁通过。如果进攻者能不受阻碍地这样做,那么,当他通过之后,防御者就不得不立即放弃这个阵地,也就是说这个阵地已失去它的作用。

如果仅就”从阵地侧旁通过”的字面上来看,在世界上差不多没有不能从侧旁通过的阵地:像彼烈科朴地峡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几乎可以不用加以考虑。因此,不能从阵地侧旁通过,肯定是由于进攻者从阵地侧旁通过会遭到不利的缘故。至于这种不利究竟是什么,我们在第二十七章将会有更好的机会予以阐明。这种不利有可能是大的不利,也可能是小的不利,总之,它在这种场合替代了阵地遭到攻击时所能发挥出来的战术效果,它与这种战术效果一起构成防御阵地的目的。

根据以上的考察可看出,防御阵地应该具备两种战略上的作用:

让敌人无法从它的侧旁通过;

在保障交通线的斗争中让防御者处于有利地位。

现在我们要补充一下另外两种战略上的作用:

交通线与阵地正面构成的角度对防御者战斗的进程也应该产生有利的作用;

地形一般说来应对防御一方起好的作用。

交通线与阵地正面构成的角度不仅关系到进攻者能否从阵地侧旁通过,能否切断阵地上的粮食供应,且关系到会战的全进程。斜方向的退却线在会战中有利于进攻者进行战术迂回,但让防御者在战术上无法自由活动。然而,斜方向配置并不总是战术上的过失,它往往是在战略方面选择地点不当的结果。例如说,如果道路在阵地附近改变方向,那么斜方向配置是根本不可避免的(比如1812年的博罗迪诺会战)。在这样情况下,进攻者可以不改变他原来的交通线垂直于自己正面的态势而让自己处于可迂回防御者的方向上。

另外,如果进攻者有很多退路而我们只有一条,那么进攻者就会处于在战术上有很大活动自由的有利地位。在所有这些场合,防御者即便用尽了一切巧妙的战术,也无法消除战略错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至于谈到最后第四点,地形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对防御者十分不利,造成即使精心地选择了并且很巧妙地运用了战术手段,也不能消除这一不利情况。在这个方面,应该注意的几项主要的情况是:

(1)防御者首先必须在观察敌人方面与在自己阵地范围内能够快速攻击敌人方面争取有利条件。只有能阻止敌人接近地形障碍同这两个条件结合的地方,地形才尤其有利于防御者。

一切在制高点瞰制之下的地点对防御者都是不利的;一切山地的阵地或大多数山地的阵地(这问题在有关山地战的那几章中还要专门论述),一切侧方依托山地的阵地(因为山地虽然给敌人从阵地的侧旁通过增加困难,可是却利于他进行迂回),凡是前面不远有山的阵地,以及不符合上述对地形要求的一切地点对防御者全是不利的。

在与上述不利情况相反的情况中,我们只想提出阵地背后有山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可以带来很多利益,以致一般说来可以把它看成是对防御阵地最有利的情况之一。

(2)地形应在一定程度上同军队的编成特点相适应。一支骑兵占多数的部队,当然会去寻找开阔地。而一支骑兵与炮兵都比较少,但拥有大量有战争锻炼而又熟悉地形的勇敢的步兵的部队,就最好选择极复杂。困难的地形。

在这里,我们没必要详细论述防御阵地的地形对军队所具有的战术意义,而只谈防御阵地的地形的总作用,因为只有这种作用是战略上起作用的一个因素。

毫无疑问,军队单纯为了等待敌人进攻所占领的阵地,应为这支军队提供非常有利的地形条件,这种条件可以看成是让军队力量成倍增加的因素。当大自然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但仍不能满足我们愿望的地方,就要求助于筑城术。用这种方法往往可以让阵地的某些部分加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在个别情况下甚至可以让整个阵地加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当然,在整个阵地坚不可摧的情况下,防御措施的整个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我们的目的不再是在有利条件下进行会战,也不再是通过这种会战取得战局的成果,而是不经过会战取得战局的成果。我们让军队在坚不可摧的阵地上固守,这就是我们断然拒绝会战,逼迫敌人采用其他方法来决定胜负。

因而,我们必须把这两种情况完全区别开来,我们在以坚固阵地为题的下一章中讨论后面这一种情况。

我们在这儿所谈的防御阵地,无非是一个通过加强而变得十分有利于防御者的战场。但是,防御阵地要成为战场,加强的程度就不应过大。防御阵地到底应该坚固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敌人进攻的决心越高,阵地的坚固程度也要越大,这一点取决于对具体情况的判断。对抗拿破仑这类人物与对抗道恩或者施瓦尔岑堡这类人物比较起来,可以并且必须守在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后面。

如果阵地的某一部分(例如正面)是坚不可摧的,那么就该把它看作是构成阵地的全部力量的一个因素,因为在这些地点节约下来的兵力可用在其他地点。但是,必须指出:敌人由于无法攻击这些坚不可摧的部分,就会全部改变他的攻击方式,这时先必须弄清楚,迫使敌人改变攻击方式对我们是否有利。

比如,如果在一条大河后面很近的地方占领阵地,以致可以把这条大河看作是对正面的加强(这是常有的情况),那么敌人就只能在右方或者左方更远的地方渡河,变换正面向我们进攻,因而,实际上江河就成为我们在右翼或左翼的依托点。这时,主要的问题就在于这种情况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利弊。

我们觉得,防御阵地的坚固程度越不暴露,我们在战斗中造成让敌人意料不到的机会越多,防御阵地就越接近理想。就如应该设法对敌人隐瞒自己真正的兵力和军队真正的动向一样,我们同样也应力求对敌人瞒住自己想从地形方面取得的利益。当然,这只能做到一定的程度,并且也许需要一些特别的。迄今还很少运用过的办法。

任何一个位于大要塞(不论它在哪个方向)附近的阵地都能让军队在运动和作战方面比敌人占更大的优势。适当地使用野战工事可以弥补某些地点天然条件的不足,这样就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预先决定战斗的大体轮廓,这就是一些利用人工加强阵地的方法。要是我们把这些方法同善于选择地形障碍(使敌军行动增加困难,但又不致不可能行动)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尽量利用环境带来的所有利益,比如:我们熟悉战场而敌人不熟悉,我们会比敌人更好地隐蔽自己的各种措施以及在战斗过程中能够比敌人更好地运用出敌不意的手段,那么,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就让地形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作用,让敌人由于这种作用而遭到失败,却不知道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防御阵地,而且在我们看来这恰恰是防御战的最大优点之一。

如果排除特殊情况不谈,我们就可以认为中等耕作程度的起伏地大多可以提供这样的阵地。